• 15232193005

文情赞韵随行旅

分享到:
点击次数:1390 更新时间:2023年08月01日15:02:11 打印此页 关闭

——为方长荣散文集《行走无锡》而作

 

李成虎

 

窗景又观花草盛,彩云追月赋温馨。

敲诗酌韵无佳句,养性修身有梦寻。

承诺定要肩负重,拟作文字寸心纯。

从不思量耕耘事,只是为人更自珍。

2022417我正忙于“青海拉面”为主题的全国小说大赛的事,时间的缝隙校对“拉面文学”的稿件,在电话里交涉“拉面协会”的主管批复等事情。在这忙的焦头烂额之际收到了江苏方长荣发来的微信,想请我给他的散文集《行走无锡》写序。我一看“无锡”,就心生乐意地愉快答应。

其原因有二一是东西协作共奋进,无锡是对口帮扶青海海东的,其中就有我的故乡化隆县2021年我编辑《民族团结之花开遍拉面之乡》画册时,也专门了解东西协作对口支援情况;二是如方长荣在《开头的话》中所说:“无锡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我国近代和现代的工业重镇,也是江南文明的发源地,自春秋末期泰伯千里奔吴,在梅里建立吴国起,历经数千年沧桑沉淀出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

我作为市县政协委员,曾有三次机会去无锡学习培训,皆因忙于“全国散文大赛”等工作事,而未能如愿。《行走无锡》写序,这无疑方长荣给我“神游”的机会,也满足了我“行走”“学习”。于是便要求方长荣把稿子发来我第一时间粗略地看了之后感触颇深特别是《开头的话》让我心动,觉得方长荣极像闯业的“青海拉面”人,为了生活和文学,走南闯北,实在不易,令我感动。

这位通过第二届“化泉春杯”全国散文大赛,而与我相交相知的远方作家朋友,无论是在文本写作,还是在微信交流中的肺腑之言,确实使我十分感动。同时对我本人的过誉之处,却又使羞愧难当。使我愈发感到责任在肩,不可懈怠。更何况在平淡的写作中,我时常提醒自己,无论是受到称赞鼓励或是冷嘲热讽,保持内心的理性和清醒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为避免读者阅读时“产生审美的疲劳”,且文本有“类型化”,并让读者通过目录就能一眼看出《行走无锡》的特征,而产生阅读的欲望。我对方长荣建议分辑,并十分乐意帮他分。方长荣表示感动感谢之后,我便建立文档写下:从不思量耕耘事,只是为人更自珍。觉得有些不过瘾,便以此结句,晚上写日记时,写其律诗一首,作为方长荣序言的起头留在日记里。

自此每天粗读这60篇文章直到20日方长荣又发来第二稿《行走无锡》,内容又增了2 篇。于是我看完之后,按照游记散文的山貌、水意、镇寺、文食四种类型进行了分辑,并以新韵五绝作为每一辑的目录:

鸿山心笔赋,湖水意欣然。

古韵锡城赏,行看有华篇。

然后将分辑发给方长荣,待他同意之后便起了《文情赞韵随行旅》为标题,又写了四首引领律诗留在当晚的日记里。的确,文字的发明是人类的一大创造由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们对知识的积累对历史的记忆对情感思想的表达,不仅有了极大的可能而且提供了诸多的方便

阑珊春事应多写,入夏欣然万物荣。

莫遣蹉跎论秀说,人生自喜著书评。

使才已语腾无意,微信交谈话有情。

但抱清怀随美景,不愁明日又诗红。

人生,宛如一幅镶嵌的油画,近看有些粗糙,只有站在远处,才可发见它的美丽之处。这就是为什么要答应写序的理由更为重要的方长荣把无锡当作“第二故乡”,如我,对故乡是有感情的。诚如他说:人们都习惯将故乡之外呆过的地方称之为‘第二故乡’,他们或是因为上学、当兵,或者是工作等原因落脚故乡之外,将难忘的年华以及故乡的情感都留在了新地。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伤悲,但都是人生的浓墨重彩,酸甜苦辣的情结言语难述,没有经历过的人当然体会不到。

有人曾说‘一个没有感情的地方,待的时间哪怕再长,也则是漂泊于此,而非第二故乡。’”(《我的第二故乡》)经历,是作家永远无法抹去的烙印。我一直认为磨难于我是一笔因祸得福的精神财富更何况我们终于迎来了清明时代,我们不再把倾诉的意义仅仅停留在不吐不快的发泄怨怒中尤其是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宽容的目光和包容的襟怀,在解读和接受作品的心智上,都非昔日可比。

因此,在我个人看来写其所谓的序,其实就是写评论,写作者所见所闻所写所悟,不但要从宏观上渺看文学,也要注重文本语词的观照,这样才能真正有益于生态文学的研究与创作,有助于进一步发展和成熟我们生态文学的美学框架,完善其表现的范畴和容量。自然而然,方长荣的这本《行走无锡》就是生态文学,就是“行走”之后的“停顿”之下的思考,或者说“感悟”。

确切地说无锡文人化的真心情的自然流露。“没想到这里的人文景观、历史文化底蕴却是更加的丰裕,我能感觉出她的亲近和博爱,能够找到故乡的那份情感。也诱惑出我的写作灵感,创作进入丰盛期,二年来仅描写无锡的文章就不下三十篇,在报刊上发表作品近百篇,并加入了省作协和中国散文学会,这一切都是锡城的馈赠。”(《我的第二故乡》)因此,在我看来不管顿悟也好渐悟也好,总而言之是一个“悟”。“悟”的文字形义是“心吾”,或“吾心”。

我也为自己立下个小目标,那就是在退休前专门出版一本无锡专集,来抒发我对她故乡一样的爱。”(《我的第二故乡》)机遇总青睐那些有准备的人,当我们还没有准备时,我们就去份事业,那纯属盲目,往往与成功擦肩而过。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只有愚者才等待机会,而智者造就机会。”现实生活中,很多人觉得作家的写作都是偶然的,可是这是说不通的,因为没有一个作家偶然写的。

中国哲学,尤其是中国文学艺术,主观能动性居首位,也即“我”的主动性。假如这个“悟”不发自“我”,不啻不悟显然,方长荣成功地写出《行走无锡》绝非偶然,它的背后埋藏着自己长久的努力和现实“行走”“思考”“感悟”的基础。生活中的一些总在抱怨,为什么别人总是幸运地抓紧所有的机遇,而自己却得不到了呢?不打无准备之仗,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我该说鸿山心笔赋”了。这里所提的“鸿山”不仅仅是单纯意义上的“鸿山”了,而是指方长荣在文本中提到的所有山的“心笔赋”了。诸如“对惠山的印象不仅是美秀和古朴,还有灵气和仙风,难道正应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的古语。”(《惠山印象》)诸如“无锡城北有芙蓉山,因山在芙蓉湖中而得名,山不高名声却不小,曾经是座‘水宽山远烟岚洞,柳岸萦回在碧流’的美丽怡人之山,盛时曾有著名的“芙蓉十八景”享誉大江南北。”(《倪瓒葬在芙蓉山》)“不想,今日我却借来在同事们跟前卖弄,俨有博古通今之知识,在一片赞声中大满虚荣之心。”(《倪瓒葬在芙蓉山》)

诚然,在我看来,方长荣绝不是什么“卖弄”,也不是什么“大满虚荣之心”,而是对无锡热爱之后的知识再现。“三人行,必有我师”,知识是无限的。什么叫知识?知识是对这个世界所有事实的认知。既然世界是无限的,那么知识也是无限的。文学两大用处:主要的用处是引起并满足人们对生活更敏锐的感受,较肤浅的用处是在社交场所提供谈助。

犹如阳山以桃为媒以花做文,还开辟了火山迹地、名胜古迹、民俗风情、生态农业等多种旅游项目。闻言甚是生惊,十年前诱人,十年后醉人是我对阳山的看法,再到阳山看桃花也就成了故地重游之念。”(《醉人三月在阳山》)要领会方长荣的作品,得先认真阅读,熟悉他的文本和写作之法,也明白和理解方长荣为什么写这样的文本,而初次写这样游记散文的人是不具备这种条件的。

任何作家都要求他的读者有一定的装备,越是大作家对读者的要求越大。这犹如方长荣在《鸿山的无心随遇》所说的:“其实,看似简单实属不易,起码那个境界非是常人所能及,因为,我们做不到像梁鸿那样甘于清贫,也做不到孟光那样乐于付出。”虽然,这文里写得是梁鸿和孟光的“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生活,但我如此套用,也是对方长荣的一种独到眼光的敬重。

最令我好感的方长荣所写的《千古游圣徐霞客》,并在文本中提到了诸多的自己的观点。我也明白大多写作者都喜欢寄情言志于山水之间而像徐霞客这样的到了痴狂的程度却是不多。他是一个勇士是旅行奇人因此我看《典籍里中国》特别留意了徐霞客,在一篇日记里专门写二副对联:行万里脚下有根,来千中身客文喜”;“读南路肩传休事卧四卷手做大功”。

如方长荣所说:由此知晓真正让《徐霞客游记》走向世人眼前的不是徐霞客,而是他最小的儿子李奇。是他完成了对游记的整理和推广,为游记的传世作出了巨大贡献,尽管世面上游记版本较多,但李奇的版本被称为是‘诸本之祖’”。拜读方长荣所写的无锡之山的笔赋,就如同我在老家马阴山的山阴道上行走,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

沏一杯清茶,书卷在手,时有豁然开朗的好心情,顿觉心清神爽,不亦快哉。文学使我安于寂寞,安于淡泊,使我一再提醒自己不要过于庸俗,使我的心灵始终向往最大限度的广大、充实、光明,我曾是那么执拗犹如方长荣一样,通过《行走无锡》想要在一片喧嚣的市声中,为文学的灵魂,寻求一块净土一片绿洲一处家园一点感悟。

序写智开明事理,内函调动要出奇。

文情赞韵随行旅,历史知识更不离。

景去莫嫌幽路短,东风得意赋华题。

时来也笑光阴浅,却是悠悠笔阅曲。

美就美在于它的水。行走太湖十八湾》,“岸边有荷花池、岸柳树以及不知是种植还是自然生长的芦苇构成诱人屏障,那万顷碧波在蓝天下银光闪闪,活脱脱的一幅山水绝美图。”走在古运河上的清明桥》我觉得故事不长,却满是正能量,秦氏二兄弟不图名益,用一生的积蓄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为百姓提供行路方便,看似微不足道的愿望,却显示着至高无上的无私、执着和奉献,其佑民精神如同清明桥一样将永驻史册。

“我是个喜欢探古的人,周游诸桥便成了闲时忙事。”(《无锡的古桥》)“严家桥人的热情好客从保安大哥就能看出,我也丢下豪言壮语:‘来时一定送你一本我写的书。’”(《幸游严家桥》)有水就有桥有桥就有“我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心境送你一本我写的书”热情和豪情;就了我的湖水意欣然”的分辑

诚如我为“青海拉面文学”所写的《三分人事七分天》《今生要走光明路》所提到的一个成熟的作家,不应该仅仅只是“地域写作者”或“经验写作者”。但是“故乡”的情感,“故乡”的体验,亦即“经验”,仍然会固执地千方百计地以各种形态渗透创作中,魂牵梦萦,陪伴终生。好作家都有原产地的。或者说每一个人都有故乡,都有一个精神的来源地,一个埋藏记忆的地方。这个地方不仅是指地理意义上的,也是指精神意义或经验意义上的。

但凡好的写作,它总有一个精神扎根的地方,根一旦扎得深,开掘出的空间就会很大。文学表达与地域维度的关系会越来越成为炙手可热的话题,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马尔克斯的马孔多,大江健三郎的北方四国森林,奈保尔的米格尔大街,杜拉斯的湄公河岸,鲁迅的鲁镇,沈从文的湘西,萧红的呼兰河,铁凝的平原笨花,莫高密东北乡。应了这一切,荣格多年前说过的一句话“扎根于大地的人永世长存”,成为扎根于地域文化的经典学说。

正是因为方长荣扎根于无锡,且热爱无锡,才有了《行走无锡》,这诚如他在《蠡湖公园逛欧洲》,对水杉树所描写:“水杉在我老家多的很,因为利用率较低并不受待见,开始红火了一段时间,至后再也没有兴起过,几乎是被人遗忘的树种,想不到在冬季的蠡园里看到,不但勾起了乡念,还悟出了‘万物皆有灵,则要去用心’的真谛。”作家写作取决于每一个作家的生活经历和世界观,至于怎么写那就看他的技术和掌握程度了。

这二者看似简单,反映却是哲学的问题。即写什么是内容,怎么写是形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水杉寄朝云。世间最值得我们敬重的人正是:持一颗端然的心快乐地行走在人生苦旅中的人。

起舞唱歌千古秀,言谈景貌一时新。

男儿不作池中物,此日终成大著存。

世事有难真撰记,人生无奈写精神。

只因别绪说心语,总向他乡寄笔勤。

孙犁表示“文字之事,实难求是也”。而方长荣在写作该书时,为了“求是”,总是把文人的行事、为人与为文,置于文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具体的生活情景、人际关系之中加以分析、论述。这就是他所秉持的、实事求是的“知人论世”的治学方式。诸如在《江南第一古镇梅里》里所写:“这当儿,保安大哥呼我可以进了,这保安大哥很是热情登好了疫情记录,又见我询问有无什么资料介绍?便将我领到隔壁的服务处,得了介绍又买了《古吴源流胜迹》和《泰伯与梅里》两本书。”

孙犁又进一步指出:“人非圣贤,哪能一贯正确?写文章,也常有一时一地的情况,为公为私的目的,个人的私心杂念等等。如果出之坦率真诚,所有这些,并不一定影响文章的传世。相反,文章最怕虚伪掩饰,这种用心,才真正是文章传世的大敌大患。”这点在方长荣的《东林书院》体现的较为具体而细致。

对他的举例我是一头雾水,既然问了又得不到回答,难道这就是国学?华老笑着说:‘国学就是帮你启发和发挥,让你在求问中得到知识,而不是简单作答。’可能是愚蠢之故还是不得其解,他又说:‘你不是写文章吗?这个东林书院如果你要写,就不能写与众人一样的文味,同样的东西却有千样的写法,否则又有谁会看呢?’其语让我似有忽解,难道写作也属国学范畴?华老告诉我:‘他正在编写一本国学论述,已完成初稿,很快就会出版。’我留下联系方式,并相约成为他的第一读者。”

还有如《一个痴迷于古镇的女人》雨停了,林大姐说:‘写古镇文章需要插图,我可以免费为大哥提供哦!’快言快语不失幽默,一个让人喜欢又难忘的女人。”更有如《影都无锡东方好莱坞之水浒城》“在四大名著中尤喜《水浒传》,皆被仁义和英雄气概所吸,在读初中时曾读过一遍,工作后又不具全地看过,直到2015年遭遇变故,在百般无聊中又将该书看了遍。还一时兴起写下了六十余篇水浒人物闲话,发表在写乎的百度和头条上,还多次获得热文奖、爆文奖,曾两次获得头条青春计划奖,由此被圈人称作是为‘水浒通’。”

“很多游者都认为大凡看过周庄、乌镇再看它镇已无必要,都是大同小异,笔者却认为此话有偏,因为任何古镇都有它的地域特色,无论是沧桑的历史还是文化的底蕴,或是民俗民风皆无相同者,则是你没有用心地去品评,哪知其中的秀雅。”(《品读三德古镇荡口》)“也曾经有人质疑马世奇的清廉,说他这是在作秀、捞取政治资本,我不经要问:‘个人自律或许是明面,将家人行事及日常生活调教的如此境地,而且至死不变你能做的到吗?’正是因为常人不能为而成就了他的伟大。”(《马万肃公祠寻忠孝》)

有了审美的情趣有了格调有了视野有了批判的思维有了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的心力与体力这些一眼去芜杂斑斓,实则全面丰富的“绿色”营养滋哺了方长荣,造就了方长荣,成就了方长荣的《行走无锡》,也有了我的“古韵锡城赏”分辑。正因如此,我认为方长荣的散文自然本色真挚热烈,是纯粹意义上的抒情散文,是值得我们一读的。

不信,我们再读《春天龙寺去看花》的一段,便可知:“世人皆说桃花风流,我却喜欢她的明媚和娇艳,起码她不做作勤以素面示人,她笑如酒醉、面如灿霞,其形神似珍珠、各攀枝头,挨挤成簇并与青山绿水相映汇成了一幅绝美画图。”

欢笑光华啼九曲,烟波浩渺太湖迎。

一肩挑起四时景,两脚穿行五日城。

移动水花呈广阔,心中野史化作情。

回眸坐走登临处,多少屧痕展更荣。

方长荣的散文情感沛然,想象汪洋姿肆,用语极富质感,这些是其绝大的优长。刘勰《文心雕龙·神思》说“方其搦翰,气备辞前”,方长荣的游记散文,正具备这种酣畅的“文气”……“当遇春风拂来又落樱如雪,恰似天女散花,粉黛花瓣飘满整片天,瞬间就是‘满城飞雪’的绮丽妙景,那种如入画中游于仙境之觉,真是无法言叙。”(《鼋头渚的樱花》)

“心中的疑惑一直不解,想不到周日去南禅寺的古玩市场逛街,淘得一本很有年限的《泰伯与梅里》的小册子,得解其中之因。”(《无锡城里的桑葚树》)“华彦钧也许并没多少人知晓,但他的绰号定是家喻户晓,那就是瞎子阿炳,不错,那首泣鬼神的《二泉映月》就源自于他的手。此曲斐声世界,被西方音乐评论家称之为‘东方的命运交响曲’,日本音乐家更是虔诚这种音乐是首需要‘跪下来听’的音乐。”(《角落里的伟大》)

在一个普遍轻质化快餐化的所谓读图时代,一部如此悠长而带有情感“行走”的书,是一种最合无锡时宜的叙事语体,而且是一个视无锡为“第二故乡”外地作者所写,它确实不可多得。因为它多数的时候,其叙事做到了干净简洁清瘦冷傲奇崛质朴,一如作者所描绘的无锡特色有节制,善于拿捏,语体有内在的节奏和律动。因此,我把第四辑列为行看有华篇”。

诚如方长荣在《无锡的特产(一)》中所写的“熟悉无锡的人都知道‘油面筋’之特色,色泽金黄表面光滑,味香性脆,吃起来鲜美可口,且含有极高的维生素和蛋白质是营养佳品,属于素食珍品。”在《忘不掉的野兰花》中也写道:“想来也是,常言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野兰花离开了她赖以生存的环境,自然起了质的变化,这么简单的问题咋就想不到呢?看来还是没有真正地上心,也就不怪兰花的肆意妄为了。”

这样地真心真情,掏心掏肺的描写,我挺喜欢也乐于提倡的。爱默生曾言:“美好的诗歌总是拟人化的,通过赋予人类的意志从而提升了大自然每一个物种的能量。”游记散文也亦如此。这也许正是方长荣对无锡生态文学应该借鉴和提倡的写作手法。的确,生态文学应该少一些主观色彩,多一些生态视角。不仅要写出生态之形,更要写出感同身受的生态之神。

总之,文字是文明的载体,文学是文明的结晶,文明可以跨越域界限的,文学当然也可以。在当下的语境中,“感动”是一个极其滥用的词汇,但我仍然想说,文情赞韵随行旅,历史知识更不离”。只要我们诚心阅读了方长荣《行走无锡》,会感动喜欢“行走”的一颗赤子之心。也许,方长荣所写现实风景有自己的忧伤,方长荣解读历史人物中有自己的悲悯,方长荣对“第二故乡”热爱体现在自己“我手写我心”中,或者说的确切点,就是“以心运手”。

这也是方长荣多年如一的执着守望和呼唤结果,自然显得崇敬和自豪。因此我还说,《行走无锡》最重要的和最不可或缺的作者心灵的力量真情的重量远胜于一切旗帜潮流的标示。为此,仍写一首七律,以示对这本书以及方长荣的赞美:

及履暖文看惠变,登台抒写喜春晖。

人生百度从头演,景韵一诗自奋飞。

巧语兴扬存爱悟,独身行走有情随。

匆匆说法谈书序,句句书德不是吹。

是为序。

 

——二〇二二年五月四日于黄河岸边求知屋

 

作者简介:李成虎,系中国作协会员、青海作协副主席、中国西部散文学会副主席、海东作协名誉主席。曾出版个人专著16部,主编“黄河文学从书”等32部,荣获各类文学奖近20余次。

 

 编辑:秦非雨

上一条:词作家王京的歌曲创作之路 下一条:心安处,是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