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六七岁的时候,在村子的后面,有一条小溪,溪上有一座青石板桥,石桥斜对面有一间东倒西歪木头做的房子,门楣上挂着一个歪歪斜斜用毛笔写的“铁匠铺”的木头牌子,旁边堆着一堆煤渣,散发着一股呛人的煤气味。
主人50岁上下,瘦高个子,姓徐, 安徽人,其名不得而知,也不知他什么时候迁移到我们这里来的。他长年经营着这家铁匠铺,养活了一家人,他不但手艺过硬,而且口碑蛮好。凡是在他铺里出售的铁具,小到一把铁铲,大到一把斧子、大板锄,出现刀口卷了之类的毛病,他都会认真处理,难能可贵的是,从不收老表半分钱,因而老表十分敬重他,都喊他“老徐”。
老徐一年到头咳嗽不停,像喉咙部长年卡着一根鱼刺,半咳嗽的症状。
铁匠铺破旧不堪,正面墙是木板,木板缝隙少说可以伸进一个手指头,其余的三面都是土砖墙,上面还有污水流下来的痕迹,爬满了青苔和野草,可怕的是土墙向外倾斜,裂开了一道口子,墙体岌岌可危,随时都有倒下来的可能。老徐却不以为然地笑着对顾客说,放心,不会倒的。房子太密封了,反而不好,特别是夏天,风箱一拉,火炉里的火烧得旺,不透风,热气散不出去,里面反而热得难受;冬天,炉里火势旺,温度高,热得难受,有缝隙倒好,可透热、透风,里面不热也不冷。
老徐一家四口,两口子和两个年轻力壮的儿子。平时各忙各的活儿。老伴主要种菜,养鸡、鸭、猪,做饭等;老徐则带着两个儿子打铁。当东方吐露曙光,老伴把鸡、鸭唤到铺门口,把稻谷洒在地上,让它们自由吃食。几乎是同时,铁匠铺里传出了“叮当叮当”抑扬顿挫的打铁声,划破了清晨的宁静,奏响了美妙的乡村晨曲。
老徐半弯着腰,左手握着铁钳,钳着一块烧红的铁块,那铁块像吐出的红舌头,照亮了铁匠铺;右手挥动着一把铁锤,一扬一落,打在铁块上,火星飞溅,到处乱窜,像夜间萤火虫在飞舞,又像是夜空中瞬间滑落的流星;大儿子抡着一把大铁锤,有节奏地一起一落;二儿子抡一把中等大的铁锤,也跟着一起一落。父子三人配合默契,起落交替,铁锤在空中忽上忽下,“叮当叮当”的打铁声不绝于耳,飘得很远很远。
老徐不时翻动着手中的铁块,铁块在大小铁锤的锤打下,慢慢变成了锄头、菜刀、斧头……细心的人看得出来,老徐扬锤、落锤都显得特别有力度,扬起的速度快得像鸡啄米,落下去则像急促的雨点,铁块与铁砧的碰撞声显得格外清亮、好听。老徐心里在说,不使力不行呀?身边站着两个儿子正等着娶媳妇呢。老大26岁,叫金棒,老二25岁,叫银棒,乡间叫“楼梯步子”,一个挨着一个出生,钱块块啊……想到这,老徐手中的铁锤挥得欢快,劲头越来越大,声音也越来越清脆了。
铁块成型了,老徐用钳子把铁块钳住,在手中翻动着,有时凑近瞧一瞧,感觉火候到了,随手把铁块丢入一只黑油油的水桶里,水桶里随即发出“咝咝”叫声,一边叫,一边冒出一股股青烟来,弄得满屋青烟萦绕,朦朦胧胧。
老徐会淬火,这是他老早就练出来的看家本领。凡经他的手打出来的锄头、镰刀、菜刀等铁具,不但刀口锋利、秀气,而且拿在手上不轻也不重,不仅好使,而且耐用,深受老表欢喜。
别看老徐手中的铁锤挥得欢快,其实他心里急得要命呀。他的咳嗽越来越严重了。他恨铁不成钢,巴不得把打铁的全套本领传授给儿子。有一次,老徐外出赶集,交待金棒和银棒给顾客打一把菜刀,结果金棒看走了眼,没淬到火候,打出来的菜刀不但笨拙,而且刀口钝,顾客不满意,老徐回来后在金棒脸上狠狠地抽了一巴掌,五个手指头印在他脸上,十分醒目,金棒当时很不理解,父亲为什么要打他,而不打银棒,连骂都没骂一句。多年来,他一直耿耿于怀,说老徐偏心。
老徐尽管咳嗽,但是手中的铁锤依旧从早扬到晚,“叮当叮当”地响个不停,终于给大儿子打来了一个水灵灵的媳妇。他眉宇间尽是笑意,抡铁锤的劲头更足了。他对老伴说,等老二圆房了,他就“退”下来,让金棒独挡一面。
金棒圆房那天,老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可是,有一天,他明显感觉抡铁锤时异样吃力,咳嗽时嘴里还有血丝,去省城医院一检查,查出了痨病(当时叫痨病,其实是肺癌),不久便离开了人世。
入殓时,老伴在老徐口袋里找到了一封信,上面写着:“长兄如长父。金棒,爸爸走了,你要支撑起这个家。那次我打你,是我心里着急呀。我希望你早点独挡一面,和银棒一道把铁匠铺开下去。打铁虽然辛苦,但是养家还是不成问题的,再说,老表的生活离不开铁匠。我的咳嗽一天比一天厉害……”
其实,那次老徐外出赶集是假,在省城看病是真,当时他的病并不严重,医生说,只要吃几个月的药就能治好,可是老徐想到两个儿子的婚事,舍不得花钱,一直拖着……
金棒捧着信,哭成了泪人。
老徐下葬后,一家人含泪回了老家,再也没有回来。那间破旧的小木屋历经风吹雨打,仍然坚强地站立在岁月的风霜中,墙上的野草被风吹得上下摇头,仿佛在呜呜地哭泣,又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铁匠老徐的感人故事。
作者简介
刘立新,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在《江西日报》《江西工人报》《经济日报》《江西教育》《读者》《辽宁青年》《山东青年》《小溪流》《思维与智慧》《金山》《微型小说选刊》《三角州》《参花》《青少年文学》等省内外报刊发表散文、小小说、诗歌50余万字,多篇散文选入各类选本。
编辑: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