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232193005

周新散文:故乡的双桥集

分享到:
点击次数:3575 更新时间:2022年05月01日13:54:01 打印此页 关闭

/周新


  双桥集,是我家乡的一张绚丽名片,也是家乡的一个亮点。它隶属六安市境内,位于六安市东北方位,距离市区约八公里。

  双桥集,简称双桥。这个名字由来已久,有200多年的历史。早在清朝道光至光绪年间,这儿叫朱小店,住着几户人家,十几口人,姓朱的人家开了几间小店铺。到了清朝末年,这里发展到了十几户人家,三十多口人,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商品买卖活动,在朱氏门口经常有乡民聚集,时间长了,人称朱小集。

  民国时期,三元河上有了两个木桥,朱小集演变为双桥集。

  早前,三元河是一条无名小河,宽度约五米左右。由于长时间水土流失,河的宽度不断扩大,加上两次人工清理和修坡,宽度到了十米左右。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兴水利工程,经过大规模的人工扒河,三元河一下子拓宽到三十米以外。

  古人说,逢山开路,遇水叠桥。这条河上的桥,却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变革。最早是搭的桥,三根槐树捆在一块搭起来的。因为小河并不宽,胆大的人可以直接行走,胆小的撑着一根竹杆可以走过去。多年后是架桥,用几十根树木做支撑,上面用树条和木板钉起来;于是,桥面变宽了,但也变高了。洪水季节,看着下面湍流的河水,妇女儿童走上来有点害怕。后来是建桥,两端用石头砌筑,中间用钢筋混凝土修建,这是混合而成的公路桥,延续至今。

  由于三元河的南北相隔大概两里路各有一桥,双桥由此而得名。自从中间有了公路桥之后,两头的木桥便拆除了。

  为何双桥集这个地方如此重要?因为双桥集是一个由小到大的集市。说它小,早前仅是一条小街,除了铁匠铺、盐铺、豆腐店等店铺,便是农具和日用品的交易场所。说它大,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里出现了各类农副产品、衣服鞋帽、油盐柴米和鸡猪鸭鹅等商品交易。这儿的集市,更像个大型农货市场或小城镇,什么都有,满街的物品应接不暇,人流来自四面八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桥集上有了乡政府、医院,粮站,电影院、信用社、中学,百货商店等设施。所以说,双桥集不仅是集市,也不仅是一条街,它慢慢地成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商业的综合体。

  说到街,其实双桥集也曾有过老街,其历史至少保留了上百年。老街狭长,一丈余宽,两侧皆为不知名的街坊。从穿草鞋的年代,就有那些善良的乡村农民在那里苦苦守候。老街分三段,呈丁字形,全长一里多远,那坎坷不平的石板路,早被川流不息的赶集人踏得铮亮。在繁忙的时节,人头攒动,从街头到街尾,往返需要一个多小时。按农历算,双桥集逢双不逢单,即初二、初四、初六,初八......以此类推为逢集,不是逢集人很少,也没有多少东西摆在街上。它和东边的罗管正好轮逢。

  由于双桥集是集市的代名词,所以不少人习惯叫它“双集”。可别小看这个名字,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到几十公里以外,涉及几十个乡村。以致于逢集的时候,东边的罗管、潘店,南边的大桥畈,西边二十铺、西大河,北边的木厂等地,都有人来此赶集。他们热衷于这里熙熙攘攘的拥挤,琳琅满目的商品,煎炸油条的香味,热气腾腾的早点。走着,看着,听着,闻着,悠然自得地体会着闹市的繁华景象。

  我对双桥集的印象,首先是从那桥开始的。小时候,是大人扶着我过桥;独自一人时,我曾爬着过桥;渐渐长大了,我是战战兢兢地走过桥;后来,扛过自行车过桥,再到骑着自行车过桥;再后来,坐着车子过桥。这就是“过桥”的记忆。桥在不断变迁,不断更新。关于老街的印象,是去买锅、买碗、买铁锨、买秧鐹,多是买些农具。至于猪肉、豆腐这些改善性食品,那要看口袋里有多少钱了,一般都是看看而已。1982年以后责任田到户,经济上逐渐宽裕,想买的东西基本上都能如愿以偿,甚至还能吃个早点再回来。往后,便是有选择地购买一些商品,因为该添置的东西基本上都有了。当然,那时候也去双集卖过一些东西。比如说卖稻、卖米、卖鸭、卖鸡、卖鸡蛋、卖黄鳝等等。不论买与卖,心情都很愉快,那熟悉的乡音,那淳朴的神态,一切都充满了友善与随和。

  最热闹的时候,是每年的春节前后,尤其是腊月,俗称“办年货”。满大街的商品星罗棋布,鸡鱼肉蛋、咸鸭咸鹅、青菜萝卜、粉丝豆腐、服装鞋帽,真是花样繁多,应有尽有。赶集的人,都是南来北往的男女老少。随着人流走动,会觉得步移景异,赏心悦目。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双桥集的街道上不仅有大件商品,如冰箱、彩电、洗衣机、电动车等家用电器,而且还有了拖拉机、农用车出售。这里不但人流接踵,更是车流涌动,甚至还经常出现喜悦的拥堵现象。

  现在,双桥集不但是一个集市的名字,也是一个行政村的名字。这里曾经是双桥公社,1960年以后改为木厂区双桥乡人民政府。1990年之后,撤区并乡,合并到六安城北乡。200410月份,经过城北乡政府区域规模调整,双桥集成为了双桥村,辖24个村民组,是一个大村,总人口近三千人,有l个村级卫生室,2所小学,l个幼儿园。与新华村、立新村、中心村、新井村、和平村、大桥畈村相邻。由于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前些年,双桥村由城北乡划入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未来前景更加广阔。

  双桥集这个地方,留下了几代人的足迹。从传统的老街到现代化的商业街,它是农村变化发展的见证,也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一个缩影。从它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一代代乡村人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在不断提高,从贫穷到小康,从落后到发达。

  如今,每次回老家都要经过双桥集,并下车到街上走走,买点东西,看看新的变化。当然,必须经过那座桥。联想到过去的情景,我想,这座桥是非常有纪念意义的,由早年简易的搭桥、架桥,到后来的正规化建桥,它经历了风风雨雨,人间沧桑。从赤着脚的步行,到坐着车的前行,许许多多的父老乡亲们都路过这座桥,年复一年,从困苦走向富足,从过去走向未来。


  20224月写于南京

微信图片_20220501210515.jpg

作者简介:周新,作家。1966年3月生于安徽六安,现居江苏南京。毕业于东南大学,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爱好文学,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诗集《爱莲诗集》,发表散文《回家》《刘老板的遗憾》等作品。

上一条:音乐人陆逸飞简介 下一条:周新散文:母校孙城寺